CAMICE English

×


联系我们



电   话:

曾庭金   166 1979 8018

田   鸿   185 8459 4618

Q  Q: 2567508422

邮 箱:2567508422@qq.com

官 网:www.ccwpe.com

 

More >

邮件订阅


上海智慧進入國際標准“俱樂部”

企業及科研機構牽頭制修訂ISO/IEC國際標准234項,比2020年底增長近一倍

20℃,是許多車間的溫度,也能在換算成華氏度時得到一個整數。

因此,它被定為工業長度測量用標准參考溫度,在1951年成為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1號標准。這種“通用語言”促進全球達成共識,在統一的規則框架下開展經貿往來與合作。

70多年后,曾經完全由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通用語言”蘊含越來越多的上海智慧。

截至目前,上海企業及科研機構累計牽頭制修訂ISO/IEC國際標准234項,比2020年底增長近一倍,僅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上海單位就已參與制定了33項。

上海的產業、技術、市場領先優勢和先進經驗,正以國際標准的形式,加速出海。

美國標准有上海智慧

2014年,三個年輕人帶著核心技術從硅谷回國,在上海嘉定工業區創業。

十年后,這家名為禾賽科技的企業與22家國內外汽車廠商的120款車型達成量產定點合作關系。在自動駕駛領域,全球15家頂級自動駕駛公司有12家使用其產品作為主激光雷達。

去年,禾賽科技在全球率先達成激光雷達單月交付量突破10萬台的成就,並成為全球首家全年盈利的激光雷達上市公司。據國際權威機構分析,禾賽科技在乘用車和自動駕駛出租車全球激光雷達市場份額中佔33%。

市場主導地位彰顯了全球消費者對“上海制造”的認可,在此基礎上,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認可:海外市場制定標准時,充分借鑒、吸收上海智慧。

去年9月,美國國家標准《車載激光雷達及其系統的安全性》發布,禾賽科技是幕后的關鍵角色,他們在激光雷達功能安全、網絡安全、預期功能安全及電氣機械安全等方面提出的建議得到了採納。

“單個激光雷達傳感器層面的故障模式有哪些?我們提了十幾項,比如激光發射錯誤、激光發射喪失、測距錯誤、掃描角度測量錯誤等。”禾賽科技質量高級總監趙鑫坦言,標准是一種規則,要讓美國等發達國家採納來自中國的建議甚至參與制定規則,復雜度和難度可想而知,這時候就要用技術硬實力“說話”。

此前,車載激光雷達是一種從未經歷過大規模量產交付的產品,禾賽科技長年在高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打磨”讓其深諳把控產品質量的關鍵,這樣寶貴又好用的“上海智慧”,自然“千裡揚名”。

參與美國國家標准制訂后,禾賽科技還有更大的目標。

激光雷達的質量需要測試來驗証。禾賽科技麥克斯韋智造中心內,有一條高度仿真的智能駕駛測試道路。這條真實的柏油路面,不僅能還原路面積水、暴風雨、沙塵等多元場景,還配置了高速路牌等識別物,室內測遠范圍達200米,可以滿足50項以上車規級別測試需求。

今年5月,由禾賽科技參與起草的中國車載激光雷達領域首個國家標准發布並實施。趙鑫表示,禾賽科技和同行們想更進一步,把“中國經驗”介紹給全世界。據透露,由禾賽科技牽頭的ISO標准《車載激光雷達的測試方法》已推進至中期階段。

打造公平的“起跑線”

日本某連鎖燒烤店布局緊湊,寬度不足1米的通道內,一台擎朗T8配送機器人避開桌椅和行人,將烤串送到食客旁。

位於金橋開發區的擎朗智能之所以能站穩腳跟,靠的是累計出貨量超10萬台機器人積累的技術創新迭代能力和市場口碑,也有標准在起作用——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首個載物電氣運輸設備領域國際標准《電氣運輸設備 第3-2部分:載物電氣運輸設備移動性能測試方法》已發布,充分考慮了載物電氣運輸設備的室內外典型應用場景,明確了關鍵指標,規定了測試方法。

簡而言之,這個標准就是給機器人造了把國際通行的“標尺”,移動性能好不好,“量”一下就知道。該標准已被中國、英國、歐盟轉化納入標准體系。

這項國際標准背后,也有上海智慧。一方面是因為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是IEC/TC125電氣運輸設備技術委員會主席所在單位,在標准發起和制定中起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是借鑒了多家上海企業參與制定的團體標准《智能化無人載物設備通用技術條件》。

“沒有標准就沒有參照物,移動性能怎樣才算好,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理解,無法形成共識,可能形成貿易技術壁壘,不利於全球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吳小東以電動平衡車為例,產業過快且無序的發展導致安全事故頻發,多個國家和地區啟動區域性標准研制,產業從“無標可依”到“百花齊放”,但又產生新問題,許多企業在出海時為達到各個市場不同的准入門檻,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檢測、認証成本。

如此看來,國際標准又像一根公平的“起跑線”。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劉斐表示,國際標准讓“一次檢驗通行全球”成為可能,全球同行將精力專注於后續性能、性價比的良性競爭,真正用實力賽跑。

國外電視台一檔節目中,擎朗的配送機器人以更精准的路徑算法跑贏當地企業同類產品,並在狹窄空間的測試中,成功挑戰了寬度僅55厘米的通道。

有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無人配送市場規模約286.1億美元,中國作為載物電氣運輸設備的制造和應用大國,有望推動該市場在2032年達到2140億美元的規模。更多中國企業將受益於國際標准揚帆遠航。

產業優勢變標准優勢

國際標准化機構常常被比喻成“俱樂部”,如果拿不到這些“俱樂部”的入場券,就很難參與國際標准的研制。產業優勢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正是取得入場券甚至主持“俱樂部”的關鍵。

上海醫療器械產業就是厚積薄發的典型。上海是高端和創新醫療器械的集聚地,去年,上海有15款Ⅲ類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位居全國第一。今年截至目前,上海有6款Ⅲ類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

產業基礎孕育了上海市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這樣的專業機構,現已是11個國際標准化組織和3個國際電工委員會在中國的技術對口單位。截至目前,該單位已主導兩項國際標准的制定,今年6月,由其主導的國際標准《機器學習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督》已提交立項申請。

同時,作為“全球電競之都”的上海正在將產業優勢轉化為標准優勢。根據2024年全球電競城市指數,上海位列全球第二,電競產業銷售收入達61.31億元,其中賽事收入佔全國總量的46.9%。

令人振奮的消息是,由上海企業英雄體育和上衡道國際標准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聯合牽頭發起的兩項電子競技國際標准在去年已成功立項和預立項。

當前,上海正逐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王益洋表示,上海近年來持續擴大標准化開放水平、提升標准化技術能力、優化標准化發展環境,努力成為國際標准創新項目的新高地。

上海是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首選地,現有外資企業7萬家,貢獻了全市超過四分之一的GDP。孕育更多國際標准,離不開外商投資企業的支持和參與。去年,中國首個外商投資企業標准化協作平台花落上海。

在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看來,這種“牽線搭橋”難能可貴,對於初來乍到的投資者,相當於免去了一大筆咨詢費,可以更快地了解中國市場規則,少走彎路﹔對於深耕中國的投資者,則通過參與中國市場相關標准的制定,讓產品和服務提升影響力、更有競爭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